close

3.jpg 

早在接觸烘培初期
就聽聞"馬德蓮"盛名
遲遲沒有動手操作
一方面是製作"馬德蓮"必須添購特製的貝殼模具
深怕買來不常做浪費又佔空間
再者年輕時非常不能接受奶油蛋糕的口感
整個胃口被日式風味攻略
獨鍾輕輕軟軟的日式戚風

現在有些歲數了
開始欣賞/喜愛醇厚札實的奶油蛋糕
但還是沒有做"馬德蓮"的念頭
直到有一天
朋友告訴我
她買的"馬德蓮"一個二十五元
狠狠的嚇壞我

沒想到這小玩意兒有這個身價
不想給別人賺去
(有機會或許還能賺人家咧~~~~ 呵呵!)
狠下心買了二
組模具自己動手做

台灣的法式甜點普遍身價不凡
馬卡龍 可麗露小小一個
對大胃王來說根本不夠塞牙縫
可是買一個的錢買便當都有餘了

但有在玩烘培的人都知道
不能說店家搶錢啦
法式甜點的製作技術和過程繁複都需要實戰經驗
不是一下子可以上手的
高檔食材價格不斐
有些模具貴得嚇人
例如"可麗露"銅模
小小一個布丁大小伍佰元起跳
一台半板烤箱少說一次要烤二十個才夠經濟效益吧
如此光模具就要上萬元了
這是我的"可麗露"遲遲未能開動的主因

這點"馬德蓮"就親切多了
台製的鋁合金十連模幾百塊就有了
品質也還差強人意

傳統的"馬德蓮"是長型貝殼狀
我在選模具時
看到圓型和扇型的貝殼模
不知這是"馬德蓮"原產地法國的新創意
還是台灣人創新獨具的巧思
當時我考慮再三
一直猶豫要不要在傳統長模之外再挑一組扇型的
正在思考的當兒
剛巧經過一家修車廠
豎立的招牌頂端
赫然看見殼牌機油(SHELL)的LOGO

哎喲 和扇型"馬德蓮"如出一轍啊

我不想我的"馬德蓮"和機油品牌有任何相關聯想
最後兩組模具乖乖回歸傳統
都是典雅的長型貝殼模

"馬德蓮"的作法和食譜網路上多不勝數
也讓我舉棋不定
有的要將奶油煮成榛果奶油
有的不強調這點
有的主張麵糰要冷藏24小時再操作
有的麵糰調好直接進烤箱了

一直無法下定決心選用哪一個版本

直到前陣子在好事多買了"理論廚師的實驗廚房"食譜書
裡面正好有"馬德蓮"
而且圖文並茂 講解清楚
終於選用他的配方和做法試試看

所以這次都是follow"理論廚師的實驗廚房"的作法
只是我的分量是原著的一點五倍
因為我用兩組模烤了二十個

我沒有煮榛果奶油
但有事先冷藏24小時
雖然是不沾模具也沒有省略塗油灑粉的程序
因為這些都是食譜作者強調的重點
我是好學生
每個步驟都不敢輕忽

製作"馬德蓮"其實很簡單
比較麻煩的是要顧爐火
隨侍在側
關照它著色的狀況調整爐火

"馬德蓮"的出爐照

 1.jpg

貝殼的背面要攏起才算合格

呈飽滿的元寶狀很討喜

2.jpg 

貝殼的紋路明顯才漂亮
聽說矽膠模烤出來的"馬德蓮"沒這麼美
表面也比較不酥脆

法國人把"馬德蓮"歸為餅乾類
其實它只有外層酥脆內裡是奶油蛋糕的口感

"理論廚師的實驗廚房"對"馬德蓮"的註解更詳盡
法國文豪普魯斯特的半自傳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對"馬德蓮"有諸多描繪刻畫
甚至法國文壇認為"馬德蓮"啟發了普魯斯特的創作靈感
所以對法國人來說
"馬德蓮"不僅是一道傳統甜點
更是文學界的傳奇

熱騰騰的"馬德蓮"靠在模型上待涼
沒有特別裝盤
輕鬆自在 優雅氣質卻渾然天成

只能說法國人的美感很有一套

靜謐的午後
一手"馬德蓮" 一口香醇的紅茶
世間俗事自然置之腦後

我想這"馬德蓮"還有癒療的果效

當天做好帶去教會小組
不多時便分享一空
首次製作便受好評
大大鼓舞我的信心
精益求精 繼續努力
好的點心就是要和好朋友分享才不可惜

還好有你們
讓我愈做愈開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lentbear 的頭像
    silentbear

    樂樂的細拉雜記~與大黃小黑共舞

    silent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